get your content ready to go anywhere because it’s going to everywhere. via Brad Frost

過去總有人說內容為王,到了這個年代,內容還要能登上各式各樣的載具,才真的能夠稱王。A list apart 的文章一向都相當有深度,認真讀完一篇文章加上文章裡面的連結通常就能對一個議題能有頗不錯的認知(例如 Responsive web design ),認真讀過 Future-ready content 這篇文章之後也有些收穫,整理幾個重點如下:

  1. 目的明確(Get purposeful)
    為平台累積內容時,意圖要明確,內容的類型對於營運者、使用者都要有價值,想清楚一些具有策略意圖的重要問題後,才能轉化為平台設計的決策,接著也才能確定究竟網站上堆的那些內容,對組織本身是不是真的有幫助。換言之,沒用的內容,堆再多也沒用。
  2. 細節(Get micro)
    如果已經很肯定你的內容是什麼類型的,那麼接著是要注重屬於該類型內容的核心元素。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內容以食譜為主,重要的元素包括:標題、出版社、發佈日期、 署名、份量、簡介、照片、主要食材、其他食材、準備步驟、建議搭配的酒、評價、評論、類別、給節食減重者的建議、相關的食譜建議等等,都應該要能提供資訊給使用者。
    文中有提到,負責資訊架構或是內容策略發展的夥伴(Information architect or content strategist)應該要決定這些細節,但是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參與其中,因為當這些內容有機會出現在不同的裝置上時,你可能就是決定哪些元素會有所取者的關鍵角色。
  3. 要有意義(Get meaningful)
    了解內容具備了哪些重要元素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這些元素之間應該如何組織、排序,哪些比較重要、有多重要?可以思考的問題,例如個別元素對於整份內容的重要性、如果拿掉這個元素會有何影響、這些元素是否建立了內容之間的連結?
    如果在比較小的螢幕上呈現資訊時,拿掉不重要的元素是最簡單的作法, 但是也因此讓使用者瀏覽的頁次減少;螢幕變窄的時候,把側邊欄搬到最下面,會不會造成使用者的疑惑;如果食譜沒有圖片,會不會減少使用者的興致;如果食譜只有標題,沒有簡介,對使用者來說有意義嗎?
    唯有我們深入了解所有內容元素之間的關係,才能在呈現資訊的設計上有所取捨。
  4. 要有組織(Get organized)
    COPE(Create once, Publish Everywhere),NPR 提出的概念,讓 CMS 之間可以透過 API  進行內容交換時可以確保同樣內容在不同的平台上都可以調整呈現方式(我沒仔細看細節),姑且稱之為一源多用(這是我的指導教授常在 meeting 時對於類似概念的說法)。這一段的重點在於,未來是很美好的,但是內容管理系統卻不美好,內容在交換、流通、整合的過程必須要有組織。
  5. 要有結構(Get structured)
    探討內容儲存、傳送的結構,例如 schema.org 上面的標準都很重要。

技術會改變、標準會進化,但是我們理解內容的需求,卻會持續存在,唯有具備如此心態,才能迎向未來。(理解內容,包括理解內容存在的目的、意義、結構、關係以及價值)

Refere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