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成功的脈絡?成功或許沒有脈絡,只有挑戰才能看到成功的光芒發佈之後,隨即又看到 Tempo & Schee 兩位前輩另外發表的文章,學習了很多,真是非常棒,再次鼓舞了我要多寫幾篇部落格來釐清自己心裡的一些想法與思路,這也是我多年前開始動手寫 Cyberpunk blog 的初衷,同時也是失修多年還一直沒有關掉這個網站的重要原因之一。(更別說沒有文章的期間,我還搬過幾次主機,不管怎樣就是要讓這網站持續存在著XD)

其中,Tempo 前輩在成功的脈絡(2)一文中下面這段文字我深感認同:

我心中的成功的脈絡基本上就是一條 “某個類型公司的成長軌跡”, 而這個不是個模糊的故事轉折而已, 而是一些 “數據” 堆積出來的路徑

這讓我想到以前我在大學時期修的一門「國際企業管理」,政大商學院的譚丹琪老師透過一些經典的商業個案來貫串整個學期的課程,當年老師的一席話徹底的影響了我往後的大學生涯(然而慚愧的是我從來不曾回去感謝老師),老師發了一份 Nike in China 的個案下來,這是 1985 年出版的個案,大致上是敘述為何 Nike 當年會前進中國設廠,探討當年的時空背景與相關的決策因素。

當時老師的一席話大致是如此:

各位同學可能會很好奇,為什麼現在都西元2005年了,我們還要回去讀20年前的個案。

商學院要給各位同學的訓練在於邏輯性的思考、思路,未來同學們出社會之後,這些訓練、思考模式將會成為你未來解決問題的基礎之一。

坦白說,我非常慶幸我可以在大三的時候聽到這樣的一段話(當然,就一個商學院的學生來說,應該是太晚有這種認知了),在往後的大學生涯(我大學讀了五年),我對於掌握基礎方法、理論的投入,不敢說有多努力,但至少我不會排斥學習。在那之前,說實在,我會不由自主的認為,課本上的知識很多都沒用,跟不上時代的腳步,而且是學者關在象牙塔裡面思考、觀察出來的,他們畢竟不是在場上作戰的人,又豈能真正寫出戰場上的一切?

最近因為 Tempo 成功的脈絡兩篇文章,才又讓我想起這段往事,我對於商學院所謂的個案式教學法忽然又有了一種崇敬之意:撰寫個案的學者們,不就是試圖為所有成功或失敗的案例,找出他們成功的脈絡,或是失敗的脈絡嗎?

儘管有時候我對於解釋別人成功、失敗的事情不是很感興趣,但我想,現在的網路產業,缺乏的或許反而就是這些脈絡、這些個案,是否能有更多的專家、學者,或甚至是創業者、企業經營者本身,可以實際投入在試圖闡釋自己的成功或是失敗的這件事情上。

由於我目前還是政大商學院的碩士研究生,我知道近年來院內投入了非常多的實質資源在推行個案式教學,同時也投入了相當多的人力在進行個案的撰寫,許多個案甚至是直接與國外的大學、學者合作,個案的產出會同時有中文、英文的版本,換句話說,不僅是台灣的學生,連其他國家的學生也可以理解一些發生在台灣的商業個案。

去年我讀了一份寶來集團與白文正先生的個案,因為白先生在不久前才辭世,印象非常深刻。我想,以現在台灣網路產業的規模,我們甚至拿不出幾個成功的網路公司來當做個案研討的對象,但我們可以做的或許就如 Tempo 哥所說的,我們應該試圖抓一條脈絡出來,或許三五年後,有幾家成功的公司真的有足夠的產值、規模,足以讓更多人投入來研究,屆時所謂成功的脈絡就會實際形成一篇篇的商業個案。

有些網站可以在經營的績效上卓越不是沒有道理的,對於網站的經營者來說,試圖摸索出一個道理,自然就是很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儘管目前自己在做的事情是很微不足道的,但我確定,有兩件事情是我可以做的:

1.寫下我對於別人的觀察,例如我最近對於 Pinterest 特別感興趣,或是之前我對於 Groupon、Tumblr、Quora、Stack Overflow 特別感興趣,不敢說自己能有多深刻的觀察,但至少我打字不慢,寫些想法、筆記,肯定是沒問題的 2.寫下我對於自己的觀察,例如我所在的團隊正在打造的服務,我們是怎麼做事的、我們的數據表現又是如何、我們有哪些關鍵的轉折點,在不影響團隊運作的情況下,某些我可以揭露的數據,肯定是可以拿出來好好分享、檢討的

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夠成功(所謂的成功,世俗定義的成功? :p),或是我們失敗了,這些文字或許本身就是一種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