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一直挺獨善其身的,或許是因為心中有著不斷想要追求的目標,讓我忽略了許多其他值得關心的議題,我所能關心的朋友、議題都僅止於我身邊的生活圈。

也因此,過去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注及曾經付出的努力是非常有限的,一直到今年才因為許多事件讓我開始有了一種莫名的使命感。「或許我能多做些什麼!」這樣的想法也經常地在我的腦海中迴繞著,以比較八股的說法是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而比較接近我內心的說法則是若能因為某些人的付出、影響到另一些人,豈不是挺快樂的嗎?

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我在因緣際會之下加入了政大EMBA NPO組(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非營利事業管理組)底下的某一項專案計畫的子計畫志工(說起來還真是挺複雜的),該計畫之所以吸引我加入的最主要因素是可以讓我發揮所長、使用各類資訊工具來完成各種任務,我與我的夥伴們再加入後的第一項任務(或說訓練課程)便是參與「偏小上線工作坊」的課程,與來自各地偏遠小學的校長、老師們一起學習、交流如何使用Google Blogger來快速建立各種不同目的的部落格

資訊工具 V.S. 偏遠小學

最近媒體上比較受到注目的偏遠小學「總爺國小」,我相信若偶爾會看電視新聞的朋友應該不陌生,看到電視上那些不斷掉眼淚、嘶吼著保留總爺,甚至唱出「我愛總爺、總爺愛我,對我來說蘇煥智算什麼」的小朋友們,說實在我不知道該感到鼻酸還是憤怒,在參與偏小上線工作坊之前,其實我只是以一個很普通的心態看待此事:「不過就是併校,有這麼嚴重嗎?」我甚至會質疑究竟這些小朋友的情緒是有意地被挑起、還是單純發自於內心的情緒表現?或許總爺距離我太遙遠了、或許是因為我自己不是偏遠地區出來的小孩,因此沒能切身地感受他們的處境、更沒能設身處地的思考偏遠小學所面臨的問題。

所謂的「偏小上線」,就我個人的理解是希望「藉由各種資訊工具協助偏遠小學建立新的發聲管道」,以這次設計的課程內容來說,主要是分享如何使用Google Blogger來建立部落格,並且搭配Google Picasa Web Albums、Google Calendar等服務來豐富部落格的內容。

以我這個資訊人的觀點來看,我覺得善用Web 2.0工具是個非常好的發聲管道,以總爺國小事件來說,我們在電視上所看到的是孩子、家長們必須千里迢迢搭車北上才能抗議,而台南縣長蘇煥智只需要在辦公室裡接受記者採訪便可對大眾發聲,儘管總爺在此事件中(似乎)也有建立表達該校訴求的部落格,但此類非長期經營並累積人氣的臨時部落格,能見度終究有限。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某校長在上台分享各校特色時,他的投影片開頭只有「我為招生而來」幾個字,簡報內容也不如其他小學拼命強調各自的特色來得精采,校長很中肯的說:「我以為來這裡是可以學到什麼招生的撇步,沒想到都是在學部落格怎麼用。」在我聽來,這位校長報告的內容似乎希望我們這些關心偏小的人們應該要搞清楚,偏小的問題是實質的體制問題、是因為政策、是因為城鄉差距、是資源分配不均、是因為種種複雜的因素導致的結果,光以資訊人的觀點、使用資訊工具是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的

一開始,這些話在我聽來是無法接受的,一來是今天課程的主題相當清楚地點出了我們要的就是「偏小上線」,透過資訊工具,尤其是Google Blogger這種輕輕鬆鬆就可以建立部落格、上傳照片讓小校即使沒有足夠的資訊能力、資訊人才也可以經常性地更新網頁,讓外界的人們可以更容以了解小校的特色或近期動態;另一方面,以我這個教育、小校議題的門外漢看來,我認為某些小校所面臨的問題、窘境,是可以透過不同的管道來發聲的,今天之所以希望透過網路讓小校有獨力維護部落格的能力,便是希望藉由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來增加訊息的曝光率,也因此小校的校長們來到偏小上線工作坊,似乎是應該跳脫出既有的思考框架,而不該一開始便先入為主地覺得部落格這東西幫不上什麼忙,反而是能思考部落格與目前的招生、課程設計、班級經營、官方網站經營、社區經營等各種計畫是否能有結合的空間,倘若一開始便先入為主地覺得這東西沒用,豈不是否決了一些創意產生的機會了嗎?(參考「創意的殺手:否決」)

我能了解,對於某些小校的師長們會認為使用資訊工具未必能有所助益,畢竟小孩子可能都只拿來打電動、家長們又不一定懂得如何使用網路或是覺得使用網路沒什麼好處,但如此的思考方式便是侷限在「使用資訊工具與家長、小孩溝通」。

舉例來說,授課的講師之一瓦歷斯便提出了「小手牽大手」的可能性,現在的小孩子是天生的數位人,學習使用各種3C產品對這些小孩子來說是輕而易舉的,由這些小孩子回去影響家長,透過各種班級經營、課程輔導的網站讓家長跟小朋友們一起互動也是很有創意的方式。

此外,瓦歷斯老師也使用部落格將小朋友的作文彙整成許多篇文章並加以更正錯別字、加上評語,小朋友看到老師每一篇文章都有給小朋友鼓勵、建議,也會使用留言功能跟老師互動,瓦歷斯老師也說,很多小朋友平常比較害羞,不好意思跟老師談話的也會藉由部落格的留言讓老師知道小朋友內心的想法。這種事情在我這個七年級生看來簡直不可思議,我小時候老師改作文都是單方向的評語,即使我對老師的評語有意見,下禮拜老師也未必會翻回去上禮拜的部分觀看,搞得我還必須在新的一篇作文裡面延續上週的話題。(但我相信,即使是現在,某些老師的眼中,學生對評語有意見是叛逆的表現,多數的學生即使有想法也未必敢表達。)

數位落差源自於使用上的需求

我前陣子曾經聽到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一群大學生辦了一個營隊,帶著都市的小孩到花蓮的偏鄉,與當地的小孩度過了一段快樂且充實的日子,但過程中總會發現都市小孩不經意流露出來的驕傲或自滿,例如都市小孩會對偏小的小孩說:「你怎麼這麼笨啊?!連上網留言都不會!」

我聽了其實相當難過,這些在我們看來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對許多人來說並非如此,我能想像這個社會上依然有許多人不會打字、不會上網,但是接觸到之後ˋ又是另一回事。

我在課堂上有教到其中一位小朋友,可以發現他對鍵盤的位置相當不熟悉,甚至小寫的L跟I分不清楚,我自己在小學的時候也是不認識英文字母的,但因為玩電腦的過程中(當年使用的還是MS-DOS 6.22)讓我有機會學會了英文字母,所以我能想像許多小朋友若家裡沒有提供英文的補習機會、加上學校沒有英文課程,便有可能遇到這類問題。但現在都已經2008年了,應該是已經推動雙語教學許多年,加上資訊教育的推動,我真的是有點難想像小朋友打字這麼慢,好險後來看到他打注音還算可以,才稍微開心了一點。事實也證明,小朋友們真的是天生的數位人,很快就能對各種工具上手了。

但,你認為這樣的情況是數位落差嗎?我認為不全然是、也不全然不是。

這次偏小上線工作坊的講師群裡也包括了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史萊姆陳力,他們開著一台數位麵包車到台灣各個鄉鎮去推廣資訊工具的使用,協助某些想要學習使用網路工具但卻不得其門而入的鄉親、小朋友們。我個人立意良善、他們的精神也非常值得學習。

我認為,數位落差是源自於使用上的需求,也就是當使用者產生了特定程度的需求時才有所謂的數位落差出現,就像史萊姆說:「鄉下的農夫你教他用Excel?!他真的會用嗎?」

我的想法一直都認為資訊工具是要能夠解決特定的問題時才能顯現出它的獨特價值,今天我們這些早就非常熟悉各類資訊工具的新新人類,當口中大喊著要縮短數位落差時,究竟有沒有切合那些鄉民們的需求?還是說那些高喊企業社會責任的大公司們根本沒有想要做到這麼多,社會公益、社會責任只是提昇企業形象的另一個策略包裝?

這些小朋友、這些老師們,過去可能從來沒想過我們可以用這麼輕鬆、簡單、無負擔的方式就建立網站或是部落格,但我們能做的應該是給予適當的工具、並且針對他們的需求給予足夠的工具,就夠了!畢竟太多的資訊工具未必能解決他們的問題,甚至會造成使用上的困擾,強大的Google服務有著非常多的功能,相對地有可能只要一按錯,語系就亂了、功能、版面就跑掉了,都有可能。

再者,我們總是高喊微軟是萬惡的!不要再使用萬惡且昂貴的Microsoft Office了,但我們真的要如此冒險地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Google身上嗎?這樣真的能縮短數位落差嗎?真的能解決他們的問題嗎?這問題我也沒有答案,畢竟若我自己也當上講師的話,還是會以免費且強大、可輕易整合的Google產品為主。

也因此,我還是要再次強調,縮短數位落差並不是我們這些(或是那些政府官員、企業主管們)口中喊喊的口號而已,是否應該更切身地思考數位資訊工具能替他們解決些什麼問題?他們有何需求、可以使用怎樣的工具解決?

以這次的工作坊來說,很多小校可能沒有使用部落格或是建立網站的需求,當然這樣的需求是可以被創造出來的,但我認為我們應該更具體地展示更多的成功案例來產生他們的誘因、創造使用的需求,否則部落格這樣好用的資訊工具,對他們來說終究只是個網頁產生器,已經有網站的學校或許根本不會想用。

同樣是偏小,也存在城鄉差距

本來我以為只要是偏小,情況都不會差太多,後來才知道,同樣是偏小,也存在城鄉差距。根據在場其中一位校長的說法,台北縣目前為準直轄市,教育經費的分配相較於其他縣市便優渥許多,因此在發展小校特色或是硬體資源、校園的規劃與建設上就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這點在我看來其實是挺無奈的,我也才因此能體會到同樣是偏小,台北縣的小朋友可能享有更好的電腦設備、網路頻寬,而台南縣的小朋友可能還在使用多年前校友捐贈的電腦以及不怎麼穩定的網路(不過也有看到台南縣的小學,校長很重視資訊融入教學因此班班有投影機、電腦等等),更別說家裡是否擁有電腦了。台北縣,即使是偏小,或許都可以特地跑一趟光華商場買到便宜的拼裝電腦,但其他縣市可能就等著被當地的零售商大賺一筆,家庭的收入要支付在資訊方面的學習成本說不定會比台北縣市高出許多。(本段敘述的都是我自己猜想的,有誤請指正。)

我想,我自己是個教育的門外漢,雖然也曾經寫過幾篇文章大談我對教育的看法,但這終究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也可能忽略了許多現實面,但願能藉由此文章拋磚引玉、也期待路過的前輩指導,讓我對相關的議題能有更進一步、更深入的認識與了解,未來也能有更正確或更具體的想法來協助相關議題的報導與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