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求學心態
最近常春藤中學爆出校方竄改學生成績的醜聞,好個教育失敗的例子,為人師表幹出這種事情,家長、老師的面子、地位、模範意義何在?成績之於學生的意義,短期來看是檢驗學生當下對於某個學習進度的成果(例如 老師愛考填充題,便是檢驗學生的記憶能力),長期來看便是影響未來升學時申請學校的重要參考依據。
這是很現實的,尤其在台灣的升學、文憑主義,導致不少同學在求學過程的努力方式是 先求考試拿到高分、再講求學習效果(或不講求學習效果)。
我想,對於修課、考試拿分的心態會有以下幾種可能
- 拿高分才是真的有學到東西的證據
- 能拿高分就好,有沒有學到東西不重要
- 有沒有拿高分不重要,有學到東西比較重要
- 成績、修課內容都不重要,平安畢業才是最重要的
- 一切都不重要
以我自己為例,我曾經是個在國貿系拿最後一名、差點被二一的學生;後來讀了資管系,我也曾經在系上名列前茅,學期總平均比我讀小學、中學都還要高,甚至我中學六年不曾拿過超過 95 的高分,在大學時期我居然辦到了!這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
以前我還過著渾渾噩噩生活的時候,對於某些科目的老師能給到 98、99 的高分不太能接受,當時的我實在沒什麼立場說這種話,因為我通常都只有 60 分,講這種話多半是酸葡萄心理。
不過,當時的我便認為:「** 修一門經濟學,老師您給了這樣的分數,這些得到 98、99 分的學生們真的有如此程度地駕馭了經濟學嗎?**」我能理解每個學生得到的分數是相對性的,因此出現幾個接近滿分的學生並不讓人意外,尤其當老師不想當掉任何一位學生,通常便是全班調分,便有可能導致如此的結果。
但是,我也曾經修過某些必修、選修課程,老師的給分方式實在鬆得誇張,導致一堆人汲汲營營想要衝高自己的分數、拉高自己的 GPA,我真的很好奇,這樣真的有學到東西嗎?
反觀我自己,若以上述的幾點可能來分析,以前拿最後一名的時候大概是「成績、修課內容都不重要,平安畢業才是最重要的」;後來轉到資管系,我的心態變成「有沒有拿高分不重要,有學到東西比較重要」。
會有這樣的轉變,除了是差點被二一、真的被嚇到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資管系我能學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學問(或說專業)。
同時,我也發現,對於資訊相關領域較不感興趣的同學,都會開始準備轉換跑道或是追求平安畢業,似乎以前還在讀國貿的時候,我就是對國貿、經濟方面的課程毫無興趣,只追求平安畢業,也因此無論是成績、修課成果我都不在乎。(我知道混到差點被二一,是我玩得太誇張,但當時真的毫無動力去上課。)
所以,曾經有人問我是不是資管系比較鬆、聯考分數比較低,所以我從國貿轉到資管之後成績變好,就我的經驗來說,我會告訴你:「把能力發揮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比較快樂、也比較有成就感。」瞧,我不就從谷底慢慢爬起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