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整天掛在BBS,像是 Ptt、Ptt2,三不五時就要進進出出各個看板檢查有沒有新文章,那你可能也跟我一樣有資訊焦慮;或是你認為你只是單純無聊,那我也得跟你說,這樣很浪費時間,不如去看日劇,交響情人夢可以參考參考。

有一陣子沒寫文章了,除了是最近突然多了很多外務必須處理之外,檢討了一下原因,大概就是花太多時間在無謂的事情上,反而讓自己習慣寫作的生活有點亂了步調。過去即使我沒有寫部落格,也會在BBS上的個人板記錄許多想法或是收藏、轉錄不錯的好文,而最近這一陣子可說是兩者皆空。

我一直相當堅持維持大量閱讀的生活,雖然我不像XDite那麼厲害可以速讀(據說還可以按著空白鍵看Ptt八卦板),藉由閱讀的過程不僅是吸取一些網路資訊、新知,還可以累積大量的素材,這些素材都是在往後進行創意發想時很有可能出現的元素;或著說實際點的,資訊背景的人藉由部落格閱讀可以更有效率地掌握新技術、產業動態、程式設計技巧等等,維持閱讀的生活好處太多了。

養成了閱讀習慣之後,下一個步驟是讓自己進一步養成寫作習慣。之所以要進行寫作,是希望可以藉由消化、吸收、演繹的過程讓自己真正從閱讀過程中獲得具體的成長,儘管有時候寫寫流水帳、日記不需要這麼嚴肅,但總要有點願景、目標存在,部落格上的文章才不至於淪落到空洞無物。

Panasoic的創辦人松下幸之助曾經說過:

看一個人有什麼成就,可以從他在晚上的時間在做什麼。如果能夠善用七點到十點鐘的人,他的成就將比一般人高出兩倍。

如果這麼說的話,從我每天在用的 Google Reader 就可以看出我晚上的時間幾乎都泡在我所謂的大量閱讀了,我還是想不到我有什麼成就XD

我訂閱的 RSS Feed 共有611個,我的經驗裡平均每天大概會多出 600~700 篇文章,剛開始還覺得反正我能消化,於是就會一篇一篇看完,雖然只是略讀但也要花不少時間。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在想,為什麼好多我以前說過要做的事情,我到現在還是沒做?比起過去的自己,好像又沒有以前那般懶惰;自己能力不夠嗎?似乎又不至於。

一直到今年的春節,遠離網路多天之後,回到家一口氣把累積將近十天、將近六千篇的文章看完之後,我才發現我的資訊焦慮實在相當嚴重,嚴重到一個誇張的地步,我有必要把這幾千篇都看完嗎?(儘管其中有一部份我只看標題)檢討我自己平常的生活,沒事做的時候,不是在打BBS就是開著Google Reader等看看有沒有新鮮的好貨,其實這樣子的等待是一種非常浪費時間的舉動。

一開始,我每天花費大約30分鐘到一個小時在讀RSS Reader,也忘記是何時開始養成的習慣,只要我看到一個「好像不錯」的網站,我便會訂閱他的RSS,長久累積下來的數量是非常可觀的,加上我個人非常堅持每天一定要看完所有新的文章,導致我花費在瀏覽文章的時間日益增加。

我必須要說,我沒有因為資訊焦慮而獲得太多的成長。

當初我用了RSS後,總是跟身旁的朋友說:「BBS上優文的比例太低了,可能看了一百篇還不一定有一篇好文,用RSS的話可以很快速掌握不同類型的文章或新聞,優文的比例較高、比較有意義」。

也因為這樣,我非常依賴RSS Reader來接受各種我有興趣的資訊,從我的本行向外延伸,包括國內外資訊新聞、技術新聞、Web 2.0相關技術與議題,到攝影、音樂、單車、旅行、電影等各種議題的RSS我幾乎都有訂閱,每天光要讀完這全部的RSS就已經花費不少時間了,更別說吸收甚至深入地學習某個特定領域的知識了。

這讓我想起一句英文俗諺:「Jack of all trades, master of none」,中文多半翻譯為多藝不精吧?我覺得人到了一定的年紀之後,要認清事實,自己不可能什麼都會,什麼是專長、什麼是興趣要區分清楚,即使興趣、專長可以兼顧,但這對大多數人僅是奢望,有多少人的興趣是旅行、看日劇、運動、打球,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將之發展為個人的專長並賴以謀生?興趣不能當飯吃,而我現在更誇張,我花費太多時間看這些我感興趣的文章,搞得我連培養其他興趣、培養個人專長的時間都沒有了…

我想,一切又回到原點了,看一堆文章,可能每一百篇就有五、六篇好文(起碼比BBS好多了),但其中真正對我有益處的可能只有一篇,而這種益處的即時性不高,即使我當天沒看到,我也不會少一塊肉,反正以後靠Google搜尋還是能找到啊~(假設$ONY跳樓大拍賣筆電原價NT$69,800特價NT$6,980限量一百台,那沒把握到的確是挺可惜的XD)

我們來看看『資訊焦慮』這本書的內容簡介是怎麼說的:

資訊焦慮源於「我們真正了解的」與「我們以為應該了解的」之間日益擴大的鴻溝,資訊爆炸空留鉅量的事實,卻又令人更渴望於「知」;資訊焦慮是資料與知識間的黑洞,資訊一旦無法滿足人們想要或需要知道的,我們的病情會特別嚴重。

理解是資料與知識的橋樑,也是資訊的最終目的;人不必窮通一切學問,重要的是承認自己的「不知」,了解自己的興趣,學會尋找的功夫。如果不能對資訊焦慮免疫,富蘭克林就會告訴我們:「飽讀詩書的蠢才往往比無知的蠢才更蠢。」

我認為網路上那些我所感興趣的新資訊都是我應該要瞭解的,也正因為我現在並非真正瞭解許多事物,而導致了我的資訊焦慮。但事實上,搜尋的能力我是有的,我應該是主動去探索我所感興趣的事物,而不是瀏覽那些新聞、文章或是心得文來強化自己的見聞或能力。

讀許多前輩們的部落格,可以在知識、觀念等多方面都獲得成長,但前提是不要本末倒置了,或許我就是個好例子,因此在這裡與讀者分享,如果你跟我一樣有資訊焦慮,希望你也能因為這篇文章稍微思考一下。

思考了許久之後,我的結論是:沒看到那些文章,我的生活還是過得好好的,花點時間看幾篇真的很棒的文章就夠了,沒看到的資訊,靠Google還是能找到。(不然就上推推王看最近大家都在推啥。)

其餘的時間,反正我書照看、程式照寫、音樂照聽、日劇照看、照常運動,每天只要進Google Reader兩三次(以前大概是12~13次),看看有沒有感興趣的標題就好了。

印象中過去閱讀的數字,每 30 天大概都在 15,000 篇左右,現在已經有效減少到接近三分之一了,生活中多了許多時間去做更有意義的事。

講了一大篇,廢話有點多,不過起碼我正視並且改善自己的資訊焦慮,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