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紀要與感想:朱學恆 21 世紀的競爭力革命
今晚聽了朱學恆先生於政大商學院國際會議廳的演講,題目是「21 世紀的競爭力革命-科技革新 in 文化創意產業」。朱學恆本人體格不錯,加上留著一頭長髮頗像摔角選手;宏亮的聲音,不需要麥克風就開始了今天的演說。
競爭力&我們所面對的未來
一開始讓我比較震撼的是下面這段影片:教育的未來(Did you know?),影片中用大量的數據讓閱聽者(尤其是還在讀書的我們)瞭解到我們所面對的未來將會是如何?中國、印度的優秀學生比我們所有的學生還多、如果把美國的每一個工作都外包到中國,中國還是會有勞力過剩的問題…
影片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一段話:
我們必須教導現在的學生,畢業後 投入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還沒發明的科技、解決我們從未想像過的問題。
以這段影片的點閱率,我想是非常值得轉載並且拿來給目前就讀於大學、研究所,甚至是高中生看的,雖然大家都知道我們競爭的對手就是中國、印度,但看到 這些具體的數據,似乎可以更有效地喚起我們的危機意識;舉例來說,江蘇去年有 53 萬名考生參與大學入學考試,只有前 160 名有機會進入北京大學,換句話說北京大學的學生可謂精英中的精英,相較之下我們這些藉由台灣大學聯考區區 15~16 萬人進入我們眼中一流學府的學生,似乎只是泛泛之輩,成績或學歷早已不是證明個人競爭力的必要條件,我想如何在眾人之中脫穎而出才是我該努力的方向。
此外,十年前的我們,可能光是使用蕃薯藤、奇摩等入口網站便可恣意遨遊在當時我們認為寬闊的網路世界(儘管頻寬不是很夠),當年我們無法想像如今沒有 Google 就活不下去的生活,Google 甚至以新世紀網路霸主的身份、以各種豐富、開放的服務滿足重度網路使用者的需求;十年後的未來呢?我們更無法想像了,尤其科技發展的速度幾乎無法掌握,唯一不變的就是變,轉變正在發生!以上面這段影片為例,當時朱學恆先生翻譯了該影片後曾有機會接受商周採訪,該期商周似乎也打算探討該議題,不過可能是商周覺得摔角手不太適合放上商周而作罷,如今該影片的點閱率遠遠高過商周一期的發行量,網路傳播的力量似乎早已不是傳統媒體可匹敵的。(說到這個,數位時代週刊的網站也有滿大改進空間的。)
Professional V.S. Amateur
過去我們對於所謂 Professional 或是 Amateur 比較一般性的定義就是專業與業餘的差別,一個看起來好像比較厲害、另一個看起來應該就是比較肉腳,但朱學恆先生引用了 維基百科上對於 Amateur 的解釋 如下:
Most commonly an amateur is understood to be someone who does something without pay or formal training. Conversely, a professional is someone who has received training in a particular area and who also makes a living from it. The word comes from French, and can be translated as “lover of”, reflecting the amateur’s motivation to work as a result of a love or passion for a particular activity.
Amateur 一字源自法文,可以翻譯做 “lover of”,也就是某事物的愛好者。Amateur 基於熱情或喜愛而參與特定活動,以中文的 業餘 兩字似乎稍微窄化了原意。這麼說起來我似乎比較希望自己在我所熱愛的領域能夠成為一個 Amateur,至於有沒有賺錢其實現在會覺得也不是那麼重要(當然順便賺點錢養家活口是不賴的)。朱學恆引用了在 2007 年相當紅的英國選秀節目 Britains got talent 中大放異彩的手機營業員表演歌劇的故事。這個節目可說是個殘酷舞台,三個評審只要兩位稍有不滿,表演者就可以滾回家了。當初這位其貌不揚的手機業務員 Paul Potts 上台時,評審似乎都沒有過多期待,但顯然這位 Amateur 跌破了評審與所有觀眾的眼鏡:
我認為評審說得很好,很多人平常做著普通的工作、擁有才華而不自知。在我看來,甚至有很多人即使是從事所謂專業的工作,也未必是依賴自己的天賦或興趣,而是在後天的訓練或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選擇了所謂專業的工作;相較之下,業餘的興趣或才華說不定才是能顯現出一個人的獨特之處。
適才適性的發展,把對的人放在對的地方才是正確的。這讓我想起我曾就讀於國貿系,曾經是系上最後一名、曾經差點被二一退學,最後我選擇轉到我所熱愛的資管系,轉系成功後如魚得水,儘管我不是最優秀的,但起碼我在資管系讀得很快樂,我知道這就是我要的。
創意與創造力
講創意的時候,朱學恆先分享了下面這段影片:
看這段影片,我相當有感觸。
我曾經說過:「台灣的教育制度,會教出這種老師一點也不奇怪」,這裡指的 這種老師 當然是說曾經否決我當年無知舉動的。或許就像朱學恆提到的,在 從眾、集體意識的情況下,人們會以為群體中有規則存在,但事實上是沒有人給定規範、要求遵循規則,而少數發揮創意的同學做出了不一樣的事情便會被視為違反規則或是異類。
我小學四年級時,在學校電腦教室裡自己亂玩 QuickBasic,發現裡面有貪食蛇遊戲, 但是我家裏的 MS-DOS 的 QuickBasic 似乎沒有,我因為沒有磁碟片,想說乾脆把 Basic 的原始碼全部印出來,回家再打到電腦裡面就有得玩了。結果我開始印之後,被老師發現(點陣式印表機,很難不被發現)。
他說的話我到現在還記得: 「你印這幹?你又看不懂!」 『我想印回家自己打到電腦裡面~』 「這些很多你看不懂,印這個沒用啦~」
回想起來,如果當時我自己把那堆程式全部打到電腦裡,說不定我早就會寫程式了 (?)
我想,當年那位老師也一定沒想到這個學生在十年後自己走上資訊這條路,真正開始學起程式設計了。
夢想
朱學恆先生提到他為何要搞開放式課程,最主要就是因為看了幾年前很紅的 Mr.Children 在網路上流傳的 MV KuRuMi,這讓我想起當年我差點被二一的時候也是跟我的戰友們一起聽著這首歌,熬夜奮鬥差點被當的初級會計學。(這個學期最後是平安 All Pass 了 XD)
同樣是追尋人生夢想,去年大概更紅的是單車環島練習曲中那句經典對白「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看到這段話、又看到 Kurumi,說實在當下感覺很慚愧,早在三年前就深受這部 MV 感動,覺得人生應該完成自己的夢想、應該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但到現在都要畢業了還是沒有什麼驚人之舉,我 一直在走那條大家都會走的路,沒什麼不一樣的,難道我們這輩子就這樣了嗎?
跟大家一樣讀高中、讀大學、讀研究所拿碩士,進大公司也好、進小公司也好,然後結婚生子,領著不多的薪水慢慢往上爬,在學比成績、升學比學校、畢業比起薪、就業比職稱比薪水比年終,交女朋友比臉蛋身材、結婚比排場家庭背景、婚後比雙薪收入、生子小孩可不可愛,一輩子都在比較?到底什麼是自己真心追求的都忘了。或許在現實社會中永遠都會有人拿你來做比較,但究竟自己真心追求的是什麼、自己的價值是什麼,應該自己最清楚,搞清楚自己想要追求的夢想、勇敢去追求才是人生啊!
過去,我經常在想,究竟我要走一條跟大家都一樣的路,比較沒有風險;還是我要走一條趁我還年輕、夢想還存在,有力氣、有精神、有青春去追求的路?即使失敗,起碼我走得無悔。即使或許我知道答案,但我還是沒有勇氣放下一切去努力追求,或許 2008 年的年度目標就是找到該有的勇氣與決心吧!
其實,就像我在好友板上留言說的一樣:「你內心早就知道你想要的是什麼了,只是因為外在的因素跟種種誘惑不斷牽制著你,即使你內心那股聲音不斷呼喚著你,你還是持遲遲無法下定決心。」反觀我自己不也一樣嗎?我早就知道我想要的是什麼,但卻遲遲沒有決心,或許該放手一博吧!
朱學恆又另外分享了一段影片,也是去年網路上很有名的,卡內基美隆大學資科系的教授 Randy Pausch 罹患了胰臟癌、被醫生宣告生命即將步入尾聲後,在他最後一次站上講台希望對學生、聽眾分享他這一生所體會到的人生經驗:
去年看這段影片時,只覺得很了不起,這位老師願意將自己寶貴的人生經驗分享給學生們,而且是以很樂觀、幽默的方式來進行這場演講,如今再看一次又有更多體會。我想,這幾天應該會找時間將整場演講聽完。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Randy Pausch 從小喜歡在房間的牆壁上塗鴉或寫上數學公式,他說:「最棒的是他們讓我放手去做,而且不因為這樣生氣,到現在還保存著他們」這讓我想起我父母對我的管教方式,從小他們也是放手讓我做各種我想做的事情,例如讓我拆解各種電器,也願意讓我拆解花了五六萬才買回家、當年最先進的 Pentium 電腦,我想這對於我成長過程的啟發遠遠高過小學時期的刻板式教育。
朱學恆先生也分享了 Steve Jobs 在 2005 年對史丹佛大學畢業生的演講,裡面有一段我印象很深刻:
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Don’t be trapped by dogma - which is living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people’s thinking. 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 And most important,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當然還有最經典的那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朱學恆先生對這句話的解讀是時時保有熱情,要保持渴望的心,隨時去追求自己真心喜歡的事物;同時,即使全世界都不看好你、或是你自己也覺得會失敗,你還是要去努力追求,因為這樣才能無悔。(其實這大概是我的解讀,朱先生的說法我也忘了 XD)
國內看到比較多的翻譯方式則是: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我想,對我而言,學習一直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我的生活態度,或許我就是一直處在 Stay hungry 的狀態,但 Stay foolish 對我而言比較困難,這種意境應該也就是我該努力追求的。
最後是朱學恆先生分享給我們的兩句話:
Live like you’re going to die tomorrow.
Learn like you’re going to live forever.
(據說是在 Amazon 上買了很多書後贈送的馬克杯上寫的 XD)
以上,很雜亂的一篇心得與摘要,與各位讀者分享。歡迎交流與指教!